★精彩回顾★
中美高等教育合作40年研讨会

会议内容:
2018年10月18日下午,中美高等教育合作40年研讨会:前景与反思在第19届中国教育国际教育年会期间举行。本次研讨会对中美高等教育中的双边关系进行了全面梳理,深入探讨并预测了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在学生交流以及校际合作方面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与会嘉宾围绕美国教育机构眼中的中国学生和学者和中国教育机构眼中的美国学生和学者两个领域展开了热烈讨论,内容涵盖中美高等教育交流趋势变化、国际学生与当地社区互动模式、学生实际需求与高校现阶段提供的指导与服务之间的差距等实际问题。
10月18日·北京

主持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 袁明
“和历史同行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感觉,现在我们在谈这么多的中美教育的事情,我们还是不能看到结果但是我们看到希望了,看到我们做的工作的意义了。”

致辞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 张秀琴
“在过去的八年中美双方共举办了八轮人文交流高级别磋商,取得了百余项重要的成果。中美两国政府将社会和人文对话纳入新的4大对话机制之一,显示出当前中美双方依然高度重视人文交流在推进两国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愿意继续以机制化的形式加强两国之间的社会交往和人文交流。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中美社会和人文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扮演着中美双边交流最前沿、最具有活力的角色。这充分体现了中美交流的民意之深厚,社会基础之坚固。”
主 旨 发 言

主旨发言:中美高等教育合作四十年回顾
中国教育部国际司美大处处长 陈大立
“我有三点建议,第一点建议是中美双方都应该去努力营造一个合作的氛围。大家应该对中美合作40年来的成绩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第二个建议是中美应该对于双方的教育合作抱有信心,中美教育合作的基本框架没有变化。第三点是中美的未来在于青年。下一代年轻人他们关心的不一定是哪个国家是世界第一,他们更加关心的是对于全人类而言都非常紧迫的问题。”

主旨发言:中美高等教育校际合作的成功与挑战
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共事务副参赞 罗杰
“如果我们的学生只看到理解或接受世界的一小部分,教育就是失败的。我们将应致力于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培养探索思维,进行全球化环境的培训。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表现出到中国留学的兴趣。我们鼓励校园中思想多元化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接受和包容不同意见精神也有助于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主旨发言:中美合作高校的经验分享
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 Denis Simon
“合作办学的课程内容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接轨也是我们面临的另外一个挑战。我们还经常看到美国的媒体有一些对中国的负面报道,这些对我们的办学招生也有很大的影响。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它不光来自于中国同时也来自于美国。但是我们要看到,中美合作办学会带来很多其他方面的优势,合作办学努力的背后是希望能够推动两国的关系走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希望两国的年轻人能够加强交流,促进双边关系更加和谐。”

主 题 讨 论
一、美国教育机构眼中的中国学生和学者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记者 Karin Fischer
“我认为最近美国施行的一系列新的移民政策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比其他国家更严重。我相信很多留学生确实有相关的担忧,可能现在会重新选择留学国家。其实人们的观念改变的并不是非常大,政策变革的程度也没有媒体渲染的那么大。人们会担心在签证和旅游的限制之外是不是事态会发展到更加严重的程度?这种恐惧担忧是具有传染性的。很多人都说中美关系目前已经走入了瓶颈期,可是大家要知道没有国家的经济能够连续很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也没有永远的欣欣向荣的两国关系。中美关系更多的对教育方面的影响存在于人的观念层面,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学生和家长的选择。”

美国国际教育项目东亚办公室主任
Paul Turner
”对于中国即将去往美国学习的学生我想说,如果你在美国没有结识更多的美国人,没有参与更多的社区活动,那你可能就浪费了你的学费。你应该从生活融入社会开始去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因为这个机会是非常难得的,你要是不去与当地融合就会错失很多机会。”

昆山杜克大学招生事务院长,前美国天普大学
招生办主任 Jessica Sandberg
"我们提供心理健康疏导中心,提供很多兴趣活动等等,但没有人会上门敲你家的门告诉你希望你能够参加我们这些活动。所以我们希望留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学校为你提供的各种设施和条件。希望留学生能有更多的自主意识,了解到大学是一个你寻找自我并且真正成人的地方。
二、中国教育机构眼中的美国学生和学者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宝存
“怎么样落实政府间的合作协议?怎么样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怎么样鼓励高等学校科研结果和学者之间的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实施性的合作?我觉得这是一个我们应该进一步努力的问题。美国的特点是讲得很多做的没有那么多。我们希望我们和美国朋友既讲得很多也做的很多。”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孙雯
“据我了解,我们现在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基本上都是以全英文,而南京大学中美中心是一个特例,所有的美国同学是中国教授给他们用中文来上课,所有的中国同学是美国教授用英语给他们上课。这个我们把它称之为目标语言。这对于促进中美双方学生对于对方文化的了解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荣誉教授 Gerard Postiglione
“我认为现在是一个新的机会来促进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合作。我把它叫做一个GCG模式,也就是全球合作模式。中国的大学生最多,而美国有最大的国际级别的高校数量,中国也正在努力追上来。这两个巨大的经济体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来共同解决很多问题,例如气候变化、核问题等。现在两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两个国家合作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并且能够带领全球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发展。”
(责任编辑: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网)